|
|
成都祠堂街的午后,"努力餐楼"里飘出阵阵香气。几位身着军装的客人大步流星走进店内,在老板娘黄体先热情介绍特色菜时,却摆摆手说:"我们只要个一菜一汤!" 周围食客纷纷侧目,以为这些军人是来找茬的。可奇怪的是,老板娘听到这句话后先是怔在原地,随后露出了欣喜若狷的笑容,连忙将他们请入包间。 这短短的"一菜一汤"四字,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?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革命故事? 在四川大邑县灌口场的街头,有一家不大不小的杂货铺,这便是车耀先的出生之地。1894年的那个秋天,这位日后的革命烈士呱呱坠地,恰逢清朝统治走向末路,天下动荡不安。 车耀先的父亲是个精明的商人,深谙"知识改变命运"的道理。14岁那年,父亲不顾儿子的哭闹,执意将他送到重庆"益盛荣"商号当学徒。这家商号颇具规模,专营布匹生意,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。 每天清晨,车耀先要早早起床打扫店铺,迎接第一批客人。日复一日的商号生活,锻炼了他的性格,也让他结识了形形的人物。其中不乏一些进步青年,他们常在店里谈论时事,议论国家大事。 1911年,清政府打算将民间集资修建的川汉铁路收归国有,并准备将路权出售给外国人。这一条消息在四川掀起轩然,全省各界群情激愤。17岁的车耀先第一次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,他毅然加入了保路同志会,开始了人生的转折。 保路运动的失败并没有打倒这个倔强的少年。次年,他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弃商从戎。在当时的四川,能做学徒已是不错的出路,可车耀先却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。 刚入伍时,他只是川军中一名普通的士兵。但他的表现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:白天操练不偷懒,晚上还要看书学习。两年时间,他就从一个小兵升到了连长,后来更是一路升至团长,成为刘湘部下的得力干将。 正是在军队里,车耀先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。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字,让他找到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新希望。于是,他开始主动结交军中的进步人士,了解的主张。 1927年的重庆,春寒料峭。蒋介石在上海发动"四一二"政变后,开始笼罩四川。刘湘奉命在重庆制造了"三三一惨案",大肆屠杀员。眼见昔日的战友惨遭杀害,车耀先再也无法继续呆在川军。 他以进修为名,远赴日本,实则已下定决心要投身革命事业。一年后回国,他正式加入中国,被组织安排到成都开展地下工作。从此,这位曾经的商人学徒、川军团长,开始了他秘密的革命生涯。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,没人会把这个总是笑呵呵的餐馆老板,同一个地下党员联系在一起。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身份,却成就了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传奇。 1930年初的成都,三桥南街上多了一家新开张的餐馆。招牌上"努力餐楼"四个大字格外醒目,引得路人驻足观望。开业当天,店里热闹非凡,有人问这名字是何意,老板车耀先笑着回答:"让普通百姓也能吃上好饭,这可得费不少'努力'呢!" 这家餐馆有个特别之处,明明是川菜馆子,却不走寻常路。厨房里摆着从天津运来的崭新面条机,一根根面条整齐划一,比手工制作的还要细腻。店里还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大厨何金鳌,此人可不简单,曾是朱德将军的炊事员。 何金鳌的手艺在川军中是出了名的,他做的回锅肉、宫保鸡丁,连最挑剔的军官都赞不绝口。如今在努力餐楼掌勺,他又开发了不少新菜品。最让人稀奇的是,餐馆竟然还供应海鲜,这在当时的内陆城市成都可是稀罕事。 一到饭点,店里总是座无虚席。既有穿着体面的商人、官员,也有衣着朴素的工人、黄包车夫。令人不解的是,同样的菜品,在给不同的客人时,价格却大不相同。原来车老板定了规矩:富人该付的一分不能少,穷人该省的一文不能多。 店里的伙计们私下议论:"老板这是要做'赔本生意'啊!"可车耀先却不以为意,每天还在门口摆上几张长凳,专门给那些拉车、搬运的苦工歇脚。时间长了,街坊们都管这叫"革命饭馆"。 不仅如此,车耀先还在祠堂街牌坊巷开了家"新的面店"。这面店也有新意,用机器压面、现煮现卖,一碗牛肉面的分量足足比别家多三成。穷学生来吃面,常常还能赊账,店里还专门留了本子记着。 开业不到半年,努力餐楼就在成都打响了名号。有人说这是因为菜好,有人说是因为价实惠,还有人说是因为老板会做人。但谁也没想到,这家看似普通的餐馆,背后另有隐情。 店里最受喜爱的是二楼靠窗的几间包厢,每到傍晚总是客满。有时一桌客人从天黑坐到天亮,门帘一直紧闭着,却不见端菜的动静。这些客人有的西装革履,有的布衣荆钗,来去匆匆,神色谨慎。 生意红火了,车耀先又在少城公园左大门开了第三家店——"庶几饭店"。这一个名字取自《论语》中"庶几中庸"一句,可见老板的学问不浅。三家店铺,每月都有不菲的收入,却从不见他大手大脚花销,反倒时常有人半夜来访,带走大笔现金。 街坊们都说车老板是个热心肠的实在人,可谁又能想到,这个每天在店里忙进忙出的老板,竟是川西特委军委的重要成员?而那些看似普通的餐馆,更是成了地下党在成都城的秘密联络点。 门前的长凳上,几个黄包车夫刚用完午饭,正在歇脚闲谈。突然,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走进店内,轻声说道:"一菜一汤"。店小二立刻会意,将他引到了二楼最里面的包厢。 这短短四个字,看似普通的点餐用语,实则是地下党人接头的暗号。每当有同志前来联络,只需说出这句话,店里的伙计们便知道该怎么样应对。这暗号是车耀先亲自定下的,他总说:"点一个菜配一个汤,既省钱又实在,谁也挑不出毛病来。" 努力餐楼的二楼,一共有六间包厢。最里面的三间,布置得格外讲究:屏风后面暗藏着密道,若发生紧急状况,可以从后门悄然离去。这些包厢,表面上是招待贵客的雅座,实则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。 白天,包厢里觥筹交错,宾客满座。到了夜深人静,这里却经常灯火通明。许多重要的党内会议,就在这些看似普通的房间里召开。吴玉章、等革命领袖,都曾在此密谋大事。 1935年的一个冬夜,包厢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。他穿着一身灰布长衫,戴着圆框眼镜,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北方口音。这人正是时任北方局负责人的同志。他化名"王同志",专程来成都考察地下党工作。 车耀先早就安排好了一切。他让人准备了一桌川菜,掩人耳目。酒过三巡,几位川军的老部下也来捧场,跟"王同志"称兄道弟,打得火热。借着饭局的遮掩,重要的革命指示得以安全传达。 店里的伙计们都是用尽心思挑选的。有的是地下党员,有的是进步青年,还有些是可靠的工友。他们既要招待客人,又要观察四周动静,提防特务的暗中监视。遇到可疑人物,就会用敲碗、咳嗽等暗号提醒同志们。 除了接头联络,努力餐楼还承担着为革命筹措经费的重任。每月的营业收入,除去必要开支,大部分都交给了组织。光是1934年一年,车耀先就为党组织筹集了数千大洋的活动经费。 夫人黄体先对丈夫的革命工作从不过问,但她始终记得那句"一菜一汤"的暗号。每当有人说出这四个字,她都会亲自招待,确保万无一失。就连店里的账本,她也做得滴水不漏,让特务们查不出半点破绽。 餐馆后厨的大火炉,不仅用来烹饪美食,有时还要销毁重要文件。炒菜的油烟味,能掩盖纸张燃烧的气息。墙角堆放的米袋下面,时常藏着传单和地下文件。就连送菜的竹筐,中间也挖空了夹层,方便传递密信。 日子一天天过去,这家小小的川菜馆,就这样在的眼皮底下,成了革命火种的培育地。特务们虽然察觉到些许异常,却始终抓不到实证。他们怎么也想不到,一个貌似平常的餐馆老板,会是地下组织的重要成员。 1940年3月的成都,夜幕低垂。老南门外的重庆银行仓库突然喧嚣四起,数百名暴徒手持大棒,冲进粮仓大肆打砸。他们还煽动附近的饥民哄抢大米,周围的警察却对此视若无睹。 这场看似偶发的"抢米事件",实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。几天后,当局以"挑起暴动"为由,开始在全城大肆搜捕革命人士。车耀先与多位同志相继落网,这些年来小心翼翼编织的地下网络,顷刻间遭到重创。 特务们先是将车耀先押送到重庆的军统看守所。审讯室里,他们轮番上阵,逼问地下党组织的情况。可面对酷刑,这位曾经的川军团长始终咬紧牙关,一言不发。他深知,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连着一条生命,每一个地址后面都系着一个家庭。 看守所的墙上,还留着前人用指甲刻下的诗句:"狱中独坐思前后,山河壮丽越千年。"每当夜深人静,车耀先就靠在墙边,用脚步丈量着这个狭小的空间。外面的月光透过铁窗洒进来,照在他日渐消瘦的身影上。 没过多久,当局将他们转押到了贵州的息烽集中营。这座关押政治犯的特殊监狱,位于贵阳西北的深山老林中。这里不仅关押着人,还有张学良将军等进步人士。在这个人间地狱里,车耀先度过了整整六年的时光。 息烽集中营的生活异常艰苦。囚犯们每天只能吃到一点稀粥和咸菜,干活却比牛马还累。车耀先虽然年过五旬,依然要跟年轻人一样,去山上开荒种地。即便如此,他仍然坚持在劳动之余,给狱友们讲述革命道理,传递必胜的信念。 1946年春天,当局突然下令,将车耀先等一批政治犯转移回重庆。表面上说是要重新审讯,实则早已暗中决定处决这些"顽固分子"。在押送途中,车耀先写下了最后一首诗:"故国山河壮,群情尽望春,英雄夸统一,后笑是何人?" 3月的一个深夜,囚车停在了重庆松林坡下。夜色中,枪声接连响起,随后是一阵刺鼻的汽油味。反动派不仅杀害了这群革命志士,还要毁尸灭迹,妄图抹去他们存在过的痕迹。 就这样,这位为革命奋斗了大半生的地下工作者,在春天来临之际永远地离开了。他的牺牲,妻子黄体先尚不知情,还在努力餐楼日复一日地等待,期盼着能再次听到那句"一菜一汤"的暗号。 当年车耀先创办餐馆时说过:"开饭馆是为了让老百姓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。"如今,这个朴素的愿望已经实现,可他却再也无法亲眼看到了。在通往新中国的道路上,像他这样的革命者,付出了最宝贵的生命代价。 1950年春天,几位战士推开了努力餐楼的门。他们说出那句"一菜一汤"的暗号时,黄体先喜出望外。可当她听到丈夫早已牺牲的消息,整个人瞬间如遭雷击。这个等待了十年的女人,终于知道了真相。 当晚,黄体先将一个布包交给了战士们。里面是这些年来收集的地下党资料:发黄的传单、密密麻麻的账本、几张带血的票据。她说:"这些都是耀先同志留下的,现在该物归原主了。" 中央得知车耀先烈士的事迹后,立即派人前往重庆寻找遗骸。在松林坡的乱葬岗上,工作人员找到了几具被焚烧的遗骨。经过辨认,确认其中有车耀先的遗骸。1950年冬,他的骨灰被安葬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。 黄体先重整旗鼓,在组织的帮助下,将努力餐楼迁回了祠堂街的旧址。周恩来总理特地嘱咐成都市委,要关心照顾这位烈士遗孀。餐馆重开那天,街坊邻居纷纷前来祝贺,有人还特意从重庆带来了何金鳌老师傅亲手制作的调料。 1952年,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了餐馆。她就是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。原来,车耀先生前曾在四川秘密印刷过鲁迅的文章,用来宣传革命思想。两位烈士遗孀相见,不禁抱头痛哭。 店里的老规矩依然保持:工人、学生享受优惠价格,有困难的可以赊账。黄体先常说:"这是耀先同志定下的规矩,一定要从始至终坚持下去。"她还在店里辟出一间房,专门陈列丈夫的遗物和革命文献。 1956年,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推开店门,自称是当年息烽集中营的狱友。他告诉黄体先,车耀先在狱中从未向敌人屈服,经常给难友们讲革命故事,鼓舞大家的斗志。老人临走时,在墙上题字:"革命火种,生生不息。" 到了六十年代,努力餐楼已成为成都市的文物保护单位。这是全国唯一一家被列为革命文物的餐馆。每天都有各地游客前来参观,他们不仅品尝川菜美味,更是来这里追寻革命历史。 店里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变迁:那些破旧的桌椅已经换成了新的,但墙上的题字、柜台的位置,都与当年一模一样。二楼的密室也完整保留,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。 如今的努力餐楼,慢慢的变成了成都市民的骄傲。每年清明节,都有市民自发前来,向车耀先烈士献花。老一辈革命家创办的这家餐馆,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,也见证了一位地下党员的坚贞与付出。 |
|
相关新闻
推荐产品
|
联系人:张会利 手机:13506381032
联系人:张龙旭 手机:13608919610
电 话:0537-4223096
地 址: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圣诚路7号